现年75岁的刘志忠是黑龙江省森工老科协研究员,同时又是高级注册会计师,由于对林业科技进步的特殊贡献,早在1993年即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。
2009年刘志忠退休后,被选为黑龙江省森工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。在协会工作的14年中,不论遇到多大困难,他都勇敢面对,迎难而上,连续14年被评为黑龙江省森工优秀老专家标兵。2021年,荣获中国老科协金奖和黑龙江省优秀老专家标兵,成为省百名优秀老专家之一。
刘志忠率领的森工老专家团队,14年间有3位获中国老科协金奖,39位获黑龙江省优秀老专家或标兵。这支老专家团队开展了12项课题研究,出版2本科技论著,提出了60篇森工老专家建议,对黑龙江省森工发展发挥了智囊及科技支撑作用。
2010年冬季大雪纷飞,寒气逼人,刘志忠带领32位老专家分8个组深入100多个森林经营小班,踏查、观测和实测面积达3000公顷。他主笔的《关于黑龙江省森工天然中幼林抚育补贴的调研报告》,为相关部门订立政策提供了资料参考。
不论春虫秋雨,还是夏炎冬寒,都挡不住刘志忠团队深入茫茫林海,仅他一人就累计步行1.3万公里,他率领和统筹《智慧森林》及其专项课题在实验示范中使之系统化和具体化,开辟了用智慧经营森林、让森林经营充满智慧的科技创新之路。
在工作的统筹布局上,刘志忠的主要精力始终放在红松上,他的第一个调研报告是《关于增加红松人工更新比例的调研报告》,取得共识后,红松造林比例就由历史上平均不到20%,最低点的9%,不断上升到30%、50%。
他第一个支持并参加的科研课题是舒凤梅研究团队的“红松果材林阶段培育技术实验示范”,2015年通过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。为了选择更多的立地条件和适宜播种的环境,刘志忠在之后3年中开展了6类林型18种直播方式实验,包括夏季红松人工更新实验、春季红松大苗(幼树)移栽实验,2020年还进行了冬季红松人工更新实验,均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。
他第一个领衔课题是“森工主业,红松主导”项目,12年的研究不断深入,他陆续撰写和刊发了《关于恢复小兴安岭红松故乡的建议》《关于红松盛地的建议》《关于提升红松保护级为1级的建议》《关于天保工程升级版的建议》《关于黑龙江省森工振兴的建议》等。
红松培育技术是刘志忠研究团队为森工发展振兴提供的核心技术,所列分题6项,撰写建议(调研报告)20项,概括起来就是在天然次生林底子上,重塑红松主导、珍贵树种主体,囊括乔灌草中的药、果、菜,茶、花等植物和菌类多样、丰富、均衡的大森林体系,其生态高于人工林、质量高于天然林、效率高于近自然林。
刘志忠以工作为乐,为大森林奉献,只知道每年工作多少天,而不知道每天工作几小时。细心人给他算出已工作25万个工时,按标准工时计算,他已工作了“三辈子”。就是在疫情肆虐期间,他仍带领研究团队12批次70多人次到现场踏查、观测、实测93个工作点,推进科研课题精、准、靠、实,并组织25名老专家撰写出17篇《森工老专家建议》和调研报告。《关于水土流失的调研报告》和《关于黑龙江省柞树专项经营的建议》,就是他在病房里完成的,令人感叹他是越老越勇的大森林智者。